初夏的獅城,大運河碧波蕩漾,兩岸花草葳蕤。沿大運河中心城區段觀賞游玩,南川樓、朗吟樓、滄曲書院等古建林立,大運河公園、百獅園風景宜人,特別是隨著大運河全線通水及園博園的加快建設,兩岸風光與古老運河遙相呼應、相得益彰,美不勝收。
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,是世界上開鑿最早、規模最大、里程最長的人工河,其中大運河滄州段流經8個縣(市、區),綿延215公里,這也讓滄州成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地級市。從曹操令董昭開鑿平虜渠算起,大運河在滄州已經流淌了1800年,既在運河兩岸留下眾多文化遺產,更成為滄州重要的文化源泉和記憶符號,成為滄州人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
近年來,我市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“要統籌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”大運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,堅持規劃引領,強化項目支撐,以園博園、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、南川樓文化街區等項目建設為載體,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、運河生態景觀帶、全域文化旅游帶、助力鄉村振興產業帶,推動構建“河為線、城為珠、線穿珠、珠帶面”的融合發展格局,大運河再現生機。僅今年以來,我市就謀劃推進18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點項目,總投資225億元。
聚焦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,市委、市政府對標國家、省級規劃要求,完成《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》和滄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、河道水系治理管護、生態環境保護修復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、交通體系建設、土地空間利用6個專項規劃,形成全域“1+6”規劃體系。同時,圍繞打造城市精彩中軸線,精心編制園博園、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中心、大化工業遺存改造提升、南川樓片區改造提升、中心城區31公里大運河生態修復與旅游通航等片區規劃和項目設計,形成中心城區完整規劃系統,走好保護優先、綠色發展、創新發展、融合發展之路,全力推進“四帶”建設,再現運河繁榮盛景。
千年運河水川流不息,大運河滄州段遺存甚多。我市始終堅持走保護優先之路,建設運河文化保護帶。聚焦文物修繕、考古勘探、文化傳承、文化創作等方面,對沿線176處文化遺產和375個非遺項目進行勘查摸底,完成泊頭沉船、南川樓工地新發現沉船搶救性清理,對連鎮謝家壩、泊頭清真寺等重點文保單位進行了保護性修繕,編撰出版《大運河文萃》《御河》《歷代滄州文選萃》《大運河印象》等系列叢書,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,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,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煉的文化,拓展大運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,展示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。
綠色是運河的生命,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最美底色。我市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,建設運河生態景觀帶。以建設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為抓手,開展拆臨拆違、垃圾清理、水質提升和邊坡治理,完成全域215公里大運河河道清淤和堤頂路全線貫通,核心監控區內472個村莊全部實現生活污水管控,累計植樹造林45萬畝。同時,積極引蓄上游水源為運河補水,引黃引江水1.8億立方米,實現全線有水,隨著中心城區生態修復和通航(海河路-渤海路)項目7月底完工,屆時,將再現運河揚帆的昔日盛景。
喚醒運河活力,離不開走創新發展之路。我市全力打造運河全域文化旅游帶,在去年建設總投資51億元的18個特色文旅項目基礎上,以承辦省第六屆園博會為契機,積極建設園博園、非遺展示中心、大化工業遺存提升改造、南川樓文化街區等項目,打造運河沿線非遺文化體驗示范區。以河為帶,實施景區提質擴量行動,加快吳橋雜技大世界創建5A級景區步伐,形成特色景點示范帶。以路為線,依托已全域貫通的兩側308公里堤頂路,推出“運河古郡·匠心傳承之旅”“文武滄州·雜技醉心之旅”和“又見運河·非遺精華之旅”3條大運河滄州段非遺旅游精品線路,青縣張廣王村、滄縣興濟鎮入選河北省鄉村旅游樣板村,滄縣南堤村入選鄉村旅游重點村,運河奇絕農趣游入選全國鄉村旅游學習體驗線路。
將單一功能的文化遺產空間,擴展為集休閑觀光、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文農旅融合空間,是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的關鍵一環。我市堅持走融合發展之路,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產業帶,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。圍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,以吳橋優質小麥綠色增效示范園等為中心,打造南部特色糧食示范帶;以青縣曹寺鎮等為中心,建設北部萬畝瓜菜示范帶;以滄縣捷地回族鄉等為中心,打造中部果品示范帶。同時,推進青縣中古紅木文化小鎮、吳橋運河雜技小鎮、泊頭市桑葚健康小鎮等特色城鎮建設,打造89個省級美麗鄉村,形成吳橋縣古運河畔、青縣曹寺鎮兩個省級美村鄉村振興示范區。
隨著大運河文化帶項目建設的加速推進,我市還采取多元化主體投資的方式,為項目建設注入“源頭活水”。結合實施城市更新,將大運河項目打捆包裝、整體改造,推進由單一項目建設向成片區域開發轉變。